top of page
搜尋

✨ 未成年簽約有效嗎?法律解析! ✨-未成年簽約、未成年人法律行為、民法行為能力、無行為能力人、限制行為能力人、法定代理人同意、契約效力未定、純獲法律上利益、 日常生活必需行為、詐術影響契約效力、 職業選手合約、契約無效與撤銷

一名知名實況主兼電競職業選手希望退隊,戰隊老闆則依合約要求支付違約金。然而,該選手的父母卻主張合約是在選手未成年時簽署,且未經他們同意,因此拒絕支付違約金。這讓人不禁好奇:未成年人簽訂的契約究竟是否有效?

🔎 民法如何規範未成年人的契約效力?

依照《民法》,年滿18歲即為成年人(過去為20歲),未滿18歲則屬於「未成年人」,法律對其締約能力有不同規範:

1️⃣ 無行為能力人(未滿7歲)❌

  • 法律行為一律無效,需由法定代理人(通常為父母)代為行為

  • 例如:6歲小孩欲購買重機,即使店家同意交易,該買賣契約也完全無效

2️⃣ 限制行為能力人(7歲以上未滿18歲)⚠

  • 原則:需法定代理人允許,否則契約處於「效力未定」狀態。

  • 法定代理人承認後,契約才生效;反之,若拒絕承認,契約即失效。

  • 例如:

    • 15歲學生與補習班簽約,若父母不同意,則該契約無效。

⭐ 例外情況:未成年亦可獨立簽約

某些特定情境下,未成年人即使未經法定代理人允許,簽約仍然有效:

  1. 純獲法律上利益(如接受無償贈與)。

    • 例:老師贈送15歲學生一套書籍,該契約有效。

  2. 依年齡、身份或日常生活所需(如購買生活必需品)。

    • 例:學生在超商購買飲料,屬於日常交易,契約有效。

😈 例外狀況:未成年人若施用「詐術」,契約直接有效!

根據《民法》第83條,若限制行為能力人透過欺騙方式簽約,則契約例外直接有效,不需經過法定代理人承認。

常見詐術案例

  • 偽造身分證 假裝已成年。

  • 假造父母同意書 誤導對方自己已取得法定代理人允許。

例如,若該電競選手偽造成年身份欺騙戰隊老闆自己已獲父母同意,則合約即有效,父母無法再主張無效。

🔍 如何避免與未成年人產生契約糾紛?

  • 簽約前應確認年齡,可請對方提供身分證影本

  • 若對方為未成年人,須要求提供法定代理人同意書

  • 最安全方式:邀請法定代理人一同簽約,以確保契約效力。

📈 重點整理

  1. 未滿7歲:無行為能力,自己所訂契約一律無效。

  2. 7歲以上未滿18歲

    • 原則:契約須法定代理人同意。

    • 例外:純獲法律利益、日常交易則可獨立締約。

  3. 若未成年者施用詐術,則契約直接有效,無須法定代理人同意。

  4. 與未成年人訂約時,應確認年齡並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,以避免爭議。

這起電競選手退隊風波,關鍵仍在於父母是否承認合約效力,以及選手當初簽約時是否涉及欺瞞行為。因此,在與未成年人簽約時,務必謹慎確認身份與法定代理人授權,才能確保契約具有法律效力!


兩個小孩勾手約定

未成年簽約、未成年人法律行為、民法行為能力、無行為能力人、限制行為能力人、法定代理人同意、契約效力未定、純獲法律上利益、 日常生活必需行為、詐術影響契約效力、 職業選手合約、契約無效與撤銷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