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成年子女傷人,父母一定要賠嗎?👊未成年人傷人、民法第 187 條、識別能力、法定代理人、監督義務、連帶賠償、免責條件
- Alex律師
- 2月2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曾有新聞報導,未成年惡少因販毒糾紛,召集人馬圍毆買家,結果鬧出人命。為何高雄地院判決這名惡少的父母也要賠償死者家屬?
⚖️ 法律怎麼規定?
依據《民法》:
滿 18 歲 才算成年。
未滿 18 歲 就是「未成年人」。
📜 《民法》第 187 條:未成年人傷人,法定代理人(通常是父母)要不要賠?
二選一,跑不掉:
未成年人「行為時有識別能力」
未成年人和父母 連帶賠償。😃
未成年人「行為時無識別能力」
全部由父母賠。😲
❓ 什麼是「識別能力」?
未成年人能夠理解自己行為會 損害別人 的權利或利益,並且知道這種行為 不被社會接受。⛔️
範例:
有識別能力:7 歲小孩知道用鉛筆刺別人眼睛會受傷,也知道這行為不被允許。
無識別能力:1 歲小孩不懂規則,不知道行為會造成傷害。
🛡 父母一定要賠嗎?可以免責嗎?
依據 《民法》第 187 條第 2 項:
如果父母 證明已盡監督義務,或 即使盡監督義務也無法避免 損害發生,就 可以免責。✅
但實務上很難證明,以下是幾個案例:
幼稚園 5 歲小孩打傷同學:
父母表示持續和老師聯繫,認為已盡監督義務。
法院認為不夠,除了聯繫老師,還應平時教導、監督,以預防侵害行為,因此 不免責。✊
未成年人騎機車撞傷路人:
父母表示已要求子女考到駕照才騎車。
法院認為駕照只是基本資格,不代表已盡監督義務,所以 不免責。🏍
未成年人網購安眠藥迷姦他人:
父母表示不可能每秒盯著子女,也不在場。
法院認為父母未進行適當教導,未盡監督義務,因此 不免責。💉
⚠️ 重點提示:
法院要求父母對未成年人生活「全面」監護,
包括:行為教育、日常監督、防範措施等。
不能只依靠學校、老師或基本要求(如駕照)就算盡責。
因此,實務上要讓父母免責,幾乎不可能,因為太難舉證了。😓
❓ 如果未成年人無識別能力、父母又免責,那被害人是不是拿不到賠償?
依據 《民法》第 187 條第 3 項:
避免被害人一毛都拿不到的情況,法院可斟酌各方經濟狀況,
判決未成年人或父母賠全部或部分損害,
以維持公平。
🔔 總結:
未成年人 傷人,父母要不要賠?
看 識別能力:有則 一起連帶賠,無則 父母單獨賠。
父母舉證免責極難,因為法院要求的 監督義務非常嚴格。
本案中,未成年惡少行為惡劣且具識別能力,父母未能證明盡到監督義務,因此被判連帶賠償。
這也提醒家長們,監護責任真的不輕鬆!😰

未成年人傷人、民法第 187 條、識別能力、法定代理人、監督義務、連帶賠償、免責條件
Comments